運用智慧監管平臺 建好地下綜合管廊
發布日期:2022-08-08 瀏覽次數:596
“健康管家”24小時監測管廊運行狀況,感溫光纖實時感知管廊內的溫度變化,遇異常情況智慧系統自動報警。近年來,各地從“看不見”的地下綜合管廊出發,運用綜合管理平臺,保障城市安全,打造城市“隱形地標”。
地下綜合管廊作為“看不見”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體現。目前,地下管線治理的難點在于,管線種類較多、線網密集、布局復雜,加上地下空間開發程度高,建設工程規模大、數量多,保護范圍廣、難度大。
智慧機器人利用自動旋轉的高清攝像頭和紅外攝像頭,不僅能對管廊任意位置、任意角度進行檢查,也可自動根據巡檢需求進行工作任務,日常、定期、定點對重要點位進行拍照,并生成巡檢記錄,包括對管廊內管線運行情況及環境狀態,進行現場數據智能采集、移動監視、遠程監控、智能分析及智能診斷,極大提升管廊現場安全維護能力,保障管廊運行安全。
地下綜合管廊將電力、通信、燃氣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是保障城市運行的“主動脈”,各地通過對地下綜合管廊的智慧監測,實現對地下管線的精細化管理,在保障城市“生命線”運行的同時,為城市安上隱形的“綠色拉鏈”。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短則幾公里,長則數十公里,可靠穩定的監控管理系統就成了守護管廊安全運行的最佳“人”選。地下綜合管廊監控管理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術建設智慧管理平臺,利用管廊中的“智慧大腦”,對消防、通風、照明、供電、給排水、監控與報警等附屬設施進行智能化控制,實現綜合管廊的動態感知、安全預警和智慧運行。
地下管線埋設于地下,是重要的隱蔽工程,建立“管線一張圖”,實現對地下管線實時把握和風險規避,做到“心中有數”。管線“一目了然”,可以讓管線“看得見”“管得了”“會聯動”,讓城市管理更加智慧。
地下綜合管廊與地下空間、隧道、高鐵站等城市基礎設施協同設計一次建設,達到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間的目標。避免了將來因增設、維修各類管線而引起道路二次開挖,由此降低道路的二次建設和維護的費用,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耐久性。有效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蛛網”等問題。
- 上一篇:2022上半年智慧城市發展看點
- 下一篇:“元宇宙”帶火的七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