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
發布日期:2024-07-02 瀏覽次數:996
為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推新生產力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6月4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工作目標和實現路徑,強化任務分工和政策協同,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鼓勵有條件地區先行先試,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產品、建筑、機構或企業,石油、煤炭等含碳資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小。如塑料袋的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使用塑料袋會增加碳足跡;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能進行加熱,不需要使用傳統能源,能夠減少碳排放,使用太陽能熱水器能夠減少碳足跡。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減少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可以滿足消費者對低碳、環保產品的需求,提升企業形象和競爭力。
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實施方案》提出四方面22條重點工作任務,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多方參與的碳足跡工作格局、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持續加強產品碳足跡能力建設等。其中提出,鼓勵有條件的省市基于自身實際開展產品碳足跡試點,探索政策支持工具創新,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公共采購、公眾消費、綠色出行和碳普惠場景中優先采購和使用碳足跡較低產品。
目前,全國已有城市積極開展產品碳足跡試點工作。6月5日,上海啟動“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方面表示,“產品碳足跡認證”使產品從生產、貯存、運輸、流通直至報廢的碳排放都“有跡可循”,這樣一份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體檢報告”,將促進企業更好規劃產品生產模式、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在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核心在于頂層設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構建綠色低碳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任務要求。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分階段明確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制定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國際影響力強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和分級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產品碳足跡應用環境持續優化拓展。
在政策層面,我國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市場監管總局關于統籌運用質量認證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等相關政策。
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按照發揮協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的原則,對已發布的各部門碳足跡政策進行了全面梳理。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表示,《實施方案》堅持系統觀念,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產品碳足跡著手,完善國內規則,促進國際銜接,建立統一規范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各部門、各地區全力打造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以試點工作為抓手,統籌推進各項任務落實,確保《實施方案》落地見效。
隨著碳足跡管理體系的不斷發展,相關標準和規范將越來越完善,使得碳足跡的核算、報告和驗證更加準確和可靠。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碳足跡管理體系將更加數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準確性。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節能減排技術、碳捕獲和存儲技術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將成為推動碳足跡管理體系發展的重要動力。浙大城市學院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林先平分析稱,能源、交通、建筑、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將加快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有望成為減排的重點領域。
- 上一篇:推動智慧應急提質增效 筑牢安全防線
- 下一篇:AI+社區—為數字生活提“智”增效